伴随着收麦子同时进行的,是李玉莲放暑假了。
1958年的夏天,李勇背着半头猪,吭哧哼哧地前往大湾镇。
大湾镇算是十里八村比较繁华的地方,里面有饭店,有供销社,有粮站,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大湾镇赶集。
李勇背着半头猪走过供销社,正要走过去的时候,看到里面来了一些新货,里面有一排铅笔。
看到李勇背着野猪站在门口,供销社的女员工热情招呼,说:“小勇哥,卖猪肉啊,什么东西只管说,姨给你包好,你拿猪肉换就行。”
这个女员工就是上次他卖老虎肉的时候,跟王建国呛嘴的那个,这会儿看到李勇满脸笑意,提出建议。
听到他的话,另外一个中年男员工也很感兴趣,看着李勇手里的猪肉一脸期待。
李勇指着新到来的铅笔问:“那个铅笔怎么卖?”
他之前想过给妹妹用进口铅笔,本以为黄秀兰会买的,结果过了这么久了,妹妹带回来的铅笔还是普通的那种,估计黄秀兰是没舍得。
他也算认清继母这个人了,该花的地方绝对不吝啬,不该花的地方是肯定不会花,进口铅笔在她心里,估计就是不该花的。
但是对于李勇来说,一支铅笔算啥?别人用得起,他家妹妹也用得起。
听到要铅笔,女员工从善如流,当即拿起了其中最特殊的一支,说:“小勇哥,看看这支铅笔,德国进口的牌子,叫什么,施德楼,镇上好多有钱人家的小孩都用这个呢,一块钱一支,你给我一斤肉就行。”
那支铅笔看起来很不一般,笔杆光滑,竖长条条纹,笔身呈六边形,上面印有特殊的品牌和型号编制,一看就是高级货,而且果然是国外进口的,正是李勇要的那种。
李勇豪不客气,看中了就说:“给我来三支。”
听到这话,女员工诧异的说道:“小勇哥,你这也太阔气了,别人都是一支一支的买,而且平时写普通铅笔,特殊时候才用这种进口铅笔,你这一来就是三支。”
说着,看到他背上的猪肉,转而笑道:“我忘了,小勇哥可是有肉吃的主,这几支铅笔算什么。”
当即拿出三支,用报纸认真地包起来,放在柜台上。
李勇也不客气,直接从背篓里拿出小刀,斩了一块肉递给他们。
女员工看着吞了口唾沫,说:“这恐怕不止三斤了,我这里没有秤。”
其实后面是有个秤的,但她不想拿出来,如果李勇说需要称,他就去隔壁店里借。
果然,李勇把肉递过来,道:“不用秤,差不多。”
肉价七毛八,三支铅笔三块钱,只要三斤肉,这个女员工算给他便宜了,李勇自然也不会小气。
女员工也明白这点,接过肉后喜笑颜开,说:“小勇哥大气,下次需要什么直接跟我说,我姓刘,小勇哥叫我刘婶子就好。”
“行勒,刘婶子。”
李勇拿着铅笔,顺手放到身后的背篓里,背着猪肉,继续往粮站的方向走。
他走后,刘婶子赶紧把猪肉拿到后面,拿秤一称。
“四斤!”她惊喜出声。
同时,那个男员工走进来,说:“刘姐,你怎么只要他三斤肉,那不是便宜他嘛。”
刚说完,他就听到刘婶子的话。
“什么,他给了四斤肉?!”
刘婶子回头,得意地笑道:“是啊,给了四斤。”
说着,她教育起男员工:“你懂什么,我这才是学问,既卖了人情,还多得了一两肉,要是像你一样一板一眼的,那人家还想来第二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