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朝堂的男子们气得眼泪汪汪:“我们冤枉啊皇上。”
但是皇上是真生气,四九城之前发生一起和离案子,一个蒙古妇人,一位汉家男子,闹得沸沸扬扬,皇上只能给批了,本以为这事儿慢慢就淡了,此刻还被拿出来当例子,皇上那个憋气。
特别是他那位姑祖母的事儿,皇上更憋屈,因为皇上又想起当年他汗阿玛要求和离的事儿。
“此风气不可涨。大清国的地盘越来越大,急需朝外移民,和离?和离影响不影响人口繁衍?不管影响不影响,都安生过日子。”
皇上气哼哼在南书房做批示,李光地、陈延敬等等大臣纷纷出狗主意。
那个“猥琐”的模样,哪有一点儿一国之君,国家大臣的样子?
她白天哄着皇太后脸上露出笑模样,晚膳的时候偶尔听皇上说几句,听皇上嘱咐她最近注意言行,引导一些,懵。
皇上那意思,和离?哼!
她笑着答应下来。
虽然男子和女子要求和离的事儿肯定越来越多,但对于国家来说,当然是以稳为主。
她可以做的事儿越来越多,有了事情做,时间也不是那么难熬。等到儿子从海外回来,她看着人群中那最显眼的少年郎,长高长开的儿子,骄傲,却忍不住眼泪花花。
她的儿子长大了。
玉树临风、风采照人,小邪气小顽皮的风流样儿引得四九城大小姑娘们尖叫不停。
天天一身儿潇洒张扬的红色僧衣,晃悠的人人心动,偏偏他自己全无知觉。
满蒙王公八旗女子都来探她的口气,打探她儿子的亲事。
那个时候,她哪里想到儿子真不要侍妾?自然都是笑哈哈地答应着,想象着儿孙绕膝的幸福,她夜里做梦都能笑醒。
但是有关于儿子的福晋人选,谁的意见都不一样,最后定下来汉家姑娘,但也没真的确定。儿子要自己选,谁也没当回事。哪知道儿子出门的时候看上一个汉家姑娘,结果被小姑娘的一双小脚吓得魂不守舍。
他坚决不要小脚姑娘。
这可为难了。
很多汉人说大清皇室不娶汉家媳妇儿,其实也不是不想娶,先皇时期的后宫汉家女子不止一位,看看皇上的血脉出身,这不就是例子?那有人说了,这都不是正经娶。
问题是,正经娶的话,他们能娶谁啊。
吴三桂的女儿吗?那怎么可能?大清皇家对吴三桂这些投降大臣再怎么笼络,也不得不顾忌一个事实,汉家人对他们恨之入骨。
好嘛,现在他们儿子说不要小脚女子,你早说啊,你早说,那姚启圣的孙女儿多合适?被江南潘家给娶了。
皇上愁啊,皇太后也愁。她也愁。紧接着,就是大喜大悲。
英吉利使团走后,她和儿子回去五台山,她儿子一睡不起。
她的世界直接崩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