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到极处,便成苍凉。
桃之简静、桃之轻灵、桃之凄婉、桃之淹媚、桃之贞烈。我倾其所有寻找。记忆开阖,是不坏的盒子。有些关于桃花的诗词浮现就轻易,有些却隐匿地非常深,需要费心寻找。
如长路行至倦怠。写得我恨不得弃笔骂人。桃花乃大俗大雅之物。你知道古人也是在不断重复,重复诉说着一些意念:桃花源。仙人。红颜。红尘中的婉转风流,走马章台时轻艳凉薄的邂逅,颠沛离散后心头不愈的血痕……能搜罗的都搜罗了,该挖掘的亦都挖掘了。将一朵桃花看开,它就自成世界。
文字中显现的桃花,已不是盛开于春。随季节轮转。它盛开在时间的最深处,打败了时间,恒久不谢。活泼,轻佻,宁洁,孤独,艳丽,凄美,壮烈,深邃。桃花时而娇艳如初嫁少女,时而闲静如隐士仙人,时而沧桑如英烈美人。有时高杳如神话,有时平易如井畔乡邻。你面对着同一个它,千妍百媚的它,要尽量找出不同的标签。以鲜亮迥异的语言来形容。
主题的重叠,语言的重复在所难免。这是一件让写作者自耻。暗自悲伤,灰心的事情。也许你们不会相信,我每写一本书,都会对自己厌弃,彻底怀疑,失望一次,要过许久才能恢复元气。写作的过程,是由无数次大大的难过和小小的喜悦组成。写作是叩问神迹的事情,才华的迸发和经典的诞生都是偶然,更多时候,是漫长的建设,建立之后推翻,中间充斥着对自我的否定‐‐之所以坚持下来,是我意识到,桃花是古典诗词中不可回避的概念。它是我深入探究古典诗词最动人的线索。借由抒写桃花,会让心沉静下来,投入一只邮筒,递送给茫茫无涯的未知。
许多情绪似是而非,许多故事似幻似真。追忆着似水年华,俯拾皆是的精雅诗句,如万千交映星辰。看见月下桃花,听见心里的琴声,相信知音不远,甘心沉到那样的寂寞温柔里。
此时我分明感觉到,文字有着放生的作用。一个被困多时的意念得到新的诠释,一如重获新生。
重来我亦为行人,那年春,除却花开不是真。桃花会是新系列的开始,在此之后的主题书,我已想出。它们关于明月、碧山、烟柳、脉脉黄昏‐‐关乎中国人心底最熟悉,温存的念想。古老的春天到来的时候,花开的时节,像古人那样赏花,玩月,弹琴,饮茶,赋诗,作歌,宴乐。生活是用来感知的,可以有更简单,微妙的方式。即使不能全然做到,也要接近那种心境。生活的质地,生存的乐趣,只有从容和缓的心才能体会到,也唯有保持敏感,坚定,通透的心,我们才能不丢失传统,本我,在日复一日增加的压力中自得其乐。
正文《世有桃花》:序(4)
更新和守旧一体同源。时代要变就让它变好了。身外之物日新月异都好,只要我们的心还固守清静,那么桃花源就一直都在。
我渴望,能写出泉水一样甘甜清冽的文字送给你们。毋须赘言,你们的心,是最好的品鉴师。
看花人未老,相知语难频。岁月沉沉,我只是希望,可以逐日修习成简静的女子。心似繁花艳照,身如古树不惊。
旧人面,新桃花。如此,或可与你们相看不厌。
这次,又和以前一样。我的前言总在最后写成。日子,亦都清明静好。
正文《世有桃花》:跋(1)
跋:
桃花开放的时候。我又吃到了青团。
这清明的食物,在多雨的江南吃到,别有情味。
那天在东栅。街上正游荡,闻到一阵食物的香味,看到街边一家店,正端出一笼青团。圆圆的,乖乖地样子。冒着腾腾热气,像是在对我微笑招手,我就走不动道了,眼巴巴瞧着。
企图太明显了。朋友说,你刚吃过饭,我执着地摇头。我似乎能感觉到饱满的青团里面活泼的豆沙馅在欢快流动。它们正召唤着我的亲吻。
他说。好吧,我去给你买。要几个?
我伸出一根手指,喜笑颜开的说,一个。
一个,一个就可以了,一个小小青团,一口咬下就能牵连起我童年所有的温暖。我不是要吃,我要的,只是回忆的味道。
我的外婆是个厨艺很拙的人。她做家常菜很好吃,可是做点心就基本不会。为此我很失意,因为得不到,益发坚定了点心比主食好吃的信念。馋嘴的习惯,对美食的贪恋,大约就是那时孕育的吧。我的记忆中,她米糕做得好吃,和面的时候往里面加了甜酒。蒸出来,撒上一小撮桂花,还没出锅就闻到甜香四溢。好幸福的味道。
再有就是青团。早上从河边摘来嫩艾糙。那时候没有榨汁机,就放在锅里蒸,加入一点石灰水,直到蒸烂了。小时候没有耐心,长大了才懂得,等待和被等待都是很奢侈的事情。无论是人,食物,还是物件。你等待它起变化,最终成为你要的那个样子的过程是很悠长的。缓慢变化的过程中,你的心也在悄悄起伏,微妙的起了感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