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个方案看似完美,实则隐藏了三处关键漏洞。”林疏桐一边操作一边讲解,“结构荷载数据有误,材料清单存在明显矛盾,施工周期也远远超出合理范围。”
“一旦有人试图拿这份东西去‘立功’,就会暴露出他们的目的和能力边界。”她顿了顿,嘴角微微上扬,“我们不是在防他们,而是在逼他们自己跳出来。”
小唐听得入神,忍不住问:“那我们要怎么放出去?”
“共享平台。”林疏桐语气淡然,“只对特定人员开放权限,设置访问记录追踪功能,并在文档中嵌入隐形水印。”
小米立刻点头:“我可以植入一个远程监听脚本,一旦文件被下载或转发,系统会自动回传Ip地址和时间戳。”
三人迅速分工,连夜开始制作这份“诱饵”。
凌晨三点,草案上传成功,仅对设计一部几位核心成员及项目组内部管理层开放权限。
第二天中午,小米的手机震动了一下。
她低头一看,眼睛猛地睁大。
“来了。”她低声说,随即点开消息,将截图发送给了陆景行。
“有人远程访问并下载了那份草案,Ip地址指向李曼妮的私人邮箱。”
会议室里,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。
林疏桐没有说话,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。
她早已料到李曼妮不会放过这次机会。
那个表面温柔知性、实则步步为营的女人,在竞标会上的那一眼,早已透露出她的野心和不甘。
“现在,我们等。”她说。
接下来的两天,风平浪静。
可林疏桐知道,风暴正在酝酿。
她开始刻意在会议上提到一些关于新项目的“暗示”,甚至故意在茶水间与同事谈论“内部关系网”的话题。
每一步都像棋子落下,无声无息地推进全局。
果然,第三天下午,一份“独家爆料”悄然流传在建筑圈内——
“林疏桐涉嫌抄袭国外设计方案,中标资格存疑!”
舆论迅速发酵。
各大媒体争相报道,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质疑林疏桐专业能力和道德底线的声音。
林疏桐却始终沉默。
直到第五天,一封来自财经杂志《商界风云》主编方主编的邮件出现在她的收件箱:
【林小姐,我们收到了关于您项目的一些线索,不知是否愿意接受采访?】
她看着这封邮件,唇角缓缓扬起。
这一刻,她要的“证据反击”,终于来了。
当晚,她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约见了方主编。
对方是个四十出头的男人,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,眼神锐利,言辞犀利。